略過產品資訊
1 / 1

羊格

行惡的罪證

行惡的罪證

定價 $120.00
定價 售價 $120.00
銷售額 售罄

世界上的善惡是否能夠單靠一套規則運行,是纏繞了數代人都無法解答的問題。有些人認為道德律令是自我頒佈,基於作為人而存在的個體有普遍性,所以這些律令也應該是每個人都能夠透過理性頒布予自身。有些人會不同意,認為可以用量化的快樂與痛苦,或者以個人整體的德性判斷他的好壞。但很多時候在人本來就有限的前提下,沒有誰能夠清晰指出這些衡量標准的斷定方法。(當然也會有很多不同意的聲音,但這倫理學的紛爭始終不是此文重點,暫且不表。)

此書的人物讓我有同樣的感覺。究竟何為惡,何為善?欺騙者是完全的惡嗎?跟隨一定標準去行事就代表善?還是我們需要看最後的結果是什麼才能夠判斷?

說回有限。有限的意思是我們的理解會被規範,而很多時候文學作品都有一定的敘事角度。行惡的罪證亦然,從角色之間的對話,我們跟隨的人物角度會有所變化。我們或會對某人共鳴,但在下一幕又轉向另一人。如果用其他小說的方式呈現,應該沒有那麼生動。

閱讀的時候經常想起《竹林中》。說是竹林中,但應該許多人以為的是《羅生門》。電影的羅生門引用了竹林中的設定,將不同視覺呈現在觀眾面前,無法決定何者可信。行惡的罪證也有同樣的處理手法,雖然看似有一錘定音的結局,但當中還是有細節令你懷疑這個結局是否所謂的真相。這讓本來喜歡看推理小說的筆者更感驚喜。

劇情的細節還待讀者自行發掘,但以劇本寫這個故事,體現了「小說の筋」的可能性。以情節為主導,只要達到一個高度,也能夠無比吸引。

有一段不太關事的話。在新一代的文學創作浪潮當中,很明顯會被歸類為網絡文學,也有些就此以文學歸類。但兩者的區別真是有那麼大嗎?更甚是,所謂網絡文學會比「傳統文學」遜色嗎?以筆者愚見,並不盡然。而相信會有更多好的作品,在這個時代出現。

查看完整資訊